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前幾天姐妹聚會,我們一起翻了以前的照片。我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:這些年來,每個朋友的穿衣風格變化,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性格的變化。
大學時杏子個性冷漠、愛穿黑白灰,但自從融入了朋友群體,身上衣服的色彩逐漸變多。阿盈以前體型焦慮,只穿寬松的長袖長褲遮掩身材,工作后變得不那么自卑了,便開始坦然地穿喜歡的小裙子小吊帶。
你發(fā)現(xiàn)了嗎?服裝不僅僅是遮體御寒的需要,更是一種無聲的“個性表達”。
幾年前我讀《服裝心理學》這本書時,讀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:服裝處于“個人世界”和“社會世界”的交界。
一方面屬于我們身體的一部分,一方面又處在外部視野中,因此它肩負著信息傳遞的功能——
(1)我選擇展示「一部分怎樣的自己」;
(2)我選擇藏起「一部分怎樣的自己」。
可以說,衣服是很多人自我的重要載體,藏著每個人的身份認同、恐懼和愛。
環(huán)顧四周,我發(fā)現(xiàn)各種穿衣打扮的背后,都有著令我觸動的心靈面貌。今天我就來分享4個關于衣服的故事,希望同樣也能啟發(fā)或療愈到你。
“粉色嬌嫩,你如今幾歲了?”
《甄嬛傳》里的這句名臺詞,原意是皇帝對不受寵的齊妃的諷刺。在日常生活中,來訪者小美也經(jīng)常聽到類似的調(diào)侃。她是甜美風愛好者,喜歡穿粉色的雪紡裙、綁蝴蝶結發(fā)卡,看上去像個鄰家小女孩。
咨詢中她告訴我,媽媽從小就喜歡給她買可愛的服裝。
“別人不理解,28歲了怎么還穿得粉粉嫩嫩的。”
“但我穿上這些衣服,總覺得回到了小時候無憂無慮的自己。”
這其實是一種對純真童年的依戀。
但隨著咨詢深入,我發(fā)現(xiàn)小美在這份依戀中也夾雜著一絲脆弱: 她喜歡被人夸可愛, 但又害怕別人說她太孩子氣。她懷念童年, 卻也擔心自己顯得不夠成熟、無法獨立。
精神分析認為: 人做的每個決定要么出于“愛”,要么出于“怕”, 又或者是愛與恐懼并存。
就像小美,后來她因為別人的評價很內(nèi)耗, 每次咨詢的時候,我都發(fā)現(xiàn)她換上了更嚴肅的著裝, 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這股擰巴。
但破局之路,并不僅僅在服裝本身。 衣服只是一個“引子”,它帶領我們?nèi)ビX察一些東西——
就好比小美,她在咨詢中慢慢地學會了自洽,不再裝大人。 愛穿粉裙子就穿粉裙子, 愛戴hello kitty發(fā)卡就多帶幾個。她明白,困擾她的不是衣服的顏色,而是她在意他人的目光。
其實我想說: 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里, 真正的“長大”,不是舍棄童真, 而是在面對世界的殘酷時內(nèi)心仍保有柔軟的角落。
“我在外面穿新衣服,在父母面前只穿舊衣服。”
來訪者阿智從小在“哭窮式”教育長大。他的父母一年到頭很少買衣服,總是穿著各種舊衣服。
尤其是父親,很喜歡在他面前嘮叨:
“別跟別人比吃穿,要跟別人比成績。”
“同人唔同命,同遮唔同柄啊。”
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。”
阿智成長在這樣的家庭,耳濡目染。從小到大,他就沒買過幾件衣服,一直穿著堂哥們留下的舊衣服,非常樸素。
但畢竟愛美也是人的天性,男生也不例外。尤其是青春期萌生的對異性的好感,他特別羨慕那些能穿著得體好看的男生。
上了寄宿高中了,他開始省吃儉用,把早飯的錢都攢下來買新衣服。但是每當回家要面對父母,他就會偷偷地把新衣服藏起來,換上穿了舊衣服。
如今他已經(jīng)30多歲。按理說離開了父母,經(jīng)濟獨立了,阿智可以大膽支配自己的錢,穿自己喜歡的衣服。但,有某部分的自己卻停留在了過去。
每當回家,他還是會換上舊舊的、領子翹起的舊衣服。在父母面前,他一直扮演著“吃苦耐勞、勤儉節(jié)約”的好孩子形象。
之前看到一句話很喜歡:穿衣服,不僅僅是“穿”那么簡單。它是一場“做自己喜歡的自己”還是“做別人眼里的自己”的交戰(zhàn)。
不知道看到這里的你,是否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,做著自己喜歡的自己呢?
“我購買什么衣服,
意味著我想購買什么樣的人際關系。”
朋友葉子是一個特別喜歡買奢侈品牌服裝的人。雖然她和丈夫收入還可以,但LV、Prada之類的名牌消費,對她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。為此很多不熟的人,都會說她拜金、打腫臉充胖子。
有次我跟她聊起這個話題。我說:“其實現(xiàn)在很多國貨也做得很有質感,款式也蠻好看的。”
她回答:“倒也不是錢的問題啦。只是我的工作,需要我出入一些名流們的場合。穿件名牌的,別人也會更認可我呀。”
盡管我不太認同這種“迎合”,但葉子確實點出了一個真相:很多時候,我們購買的衣服里,藏著我們想要的人際關系。
比如很多人戀愛的時候,會更傾向于買活潑的、暖色調(diào)的、更具設計感的衣服。因為,這更容易讓我們被心儀的人看見、記住。
比如一些人會購買更小眾的哥特風衣服。這是因為“小眾穿搭”本質是一種篩選。我們可以靠著衣服,在人群中一眼認出和靠近那些我們想要的關系,找到自己的圈子。
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——衣服,也是我們與外部世界鏈接的工具和手段。
就像朋友葉子,她并沒有陷入奢侈品的紙醉金迷里。相反她很清醒,她知道那些貴貴的衣服能為自己帶來新的商業(yè)資源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她還是更喜歡那些舒適自在的T恤和牛仔褲。在這種自洽下,「衣服」只是一種“我選擇我負責”的心態(tài)的外化。
“改變你的外在穿搭,
也可以反過來改變你的內(nèi)在。”
朋友楠楠從小就有一個迷思: “到底要怎么穿才算有個「女孩」樣?”
在她的青春期,她喜歡穿著牛仔褲踢球玩耍,喜歡到處撒歡。她不喜歡留長發(fā),不喜歡穿小裙子,更不喜歡扎馬尾。
但媽媽總會苦大仇深地說:男孩子樣是嫁不出去的以前村里沒人要的女孩子,過得可慘了,當媽的只是為你好 ......
為了提升媽媽口中的“女性魅力”,她開始壓抑自己的穿搭習慣,泡泡袖襯衫、穿帶花邊的連衣裙、緊身的T恤......甚至主動蓄起了長發(fā),扎起了馬尾,學習化妝。 ——用現(xiàn)在的說法就是“甜妹”風格。
但她心底其實厭惡極了這種刻意的“諂媚”。
這種壓抑,延伸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。 尤其是每當她完成了什么業(yè)績, 明明是專業(yè)能力相關,卻總有男領導夸她: “乖巧伶俐”、“省心懂事”、“將來誰娶你了真有福氣”
每當她想反抗,卻又在心里內(nèi)化媽媽的聲音對自己說: “要有個女孩樣。”
直到她自學了心理學,做了許久的個人探索。 某天她突然下定決心,走回“中性風格”的穿搭路線。短發(fā)、西裝馬甲、工裝褲、盡可能寬松舒適的T恤......
她也不再去觀察別人的視線, 更不再回應心底媽媽貶低她的聲音。慢慢地,她發(fā)現(xiàn)—— 同事、朋友、路上的陌生女孩,每個人都在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, 甜美的、中性的、復古的、工裝的、性感的、運動風的......
我們活在這世上, 并沒有一個需要「固定」成為的模樣。 穿搭的解放,讓她的內(nèi)心也得到了解放。
我也想對看到這里的所有人說: 了解自己穿衣習慣的過程,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一個「心靈覺察」的過程。
我很喜歡曾奇峰老師說的一句話: 衣服的顏色,反映了我們?nèi)烁竦念伾?/span>
同時我想補充說一句—— 衣服的顏色隨時可以改變, 就像我們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質,哪怕經(jīng)年累月的固化,也同樣有可能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