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:有時,和父母、伴侶或朋友吵過一次架后,反而覺得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了,有種“不打不相識”的感覺。
這樣的體驗我有過。
2018年的6月份,我和父母說出了那個藏在我心底已經(jīng)10年的不滿——2008年我結婚時雙方鬧的不愉快。
因為婚俗不同,我父母為了維護他們所謂的面子,提出了過分的要求,使得結婚前后我都非常不開心,要不是我和老公感情基礎好,早就分開了。
他們完全沒有顧及到我的感受,我覺得很委屈;他們也沒有想過那是我結婚,應該是高興的,而不是他們和親家爭輸贏(在農(nóng)村結婚時,女方提出要求,男方就該答應,否則就是女方輸了)。
更為重要的是,他們覺得當時自己沒有錯。
10年的不滿,我之所以沒說,是因為我的軟弱和愚孝(父母即使有錯,作為兒女也不該指出),但10年后,我選擇說出來,因為我要讓他們知道我的真實想法,否則對不起自己。
今天的文章,我就以自己的經(jīng)歷為例,來說說什么樣的關系,才是好的關系。
01
在關系中,要敢于表達攻擊性
說到攻擊性,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破壞性,覺得在關系中,一旦表達出憤怒或不滿,就會破壞彼此的關系。
攻擊性并非罵人、爆粗口,而是指敢于發(fā)出自己的聲音、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、敢于拒絕、敢于表達等等,即敢于做自己。
確實,指責他人或否定他人,會破壞關系,但我們要知道,好的關系,一定是禁得住這樣的考驗。
對于我來說,對父母10年的不滿,就是我心中的一個結,不解開,它一直在,且永遠影響我的情緒和生活,我不想那樣活著。
當然,我也知道說出來就相當于要和父母對峙,他們可能無法接受,因為誰都不愿被批評、被否定,特別是父母要在兒女面前認錯,是需要勇氣的。
但是,當我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后,我父母理解了,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,這樣,我覺得我和父母的關系更近了,因為我知道他們允許我發(fā)表自己的看法,指出他們的錯誤,我也能接受他們的不完美。
我想,這才是好的關系,像容器一樣,容得下彼此的過錯,接得住彼此的不完美,而這才是真正的親密關系。
也就是說,好的關系,一定是經(jīng)歷過分歧、甚至是沖突的。
可見,在關系中,敢于表達出攻擊性,很可能增進彼此的理解,進而促進感情發(fā)展。
02
從不吵架的感情,
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
有人可能會說,我和父母感情的增進,是因為本來我們的關系就很好。
這么說,會有一定道理,但我想說的是,如果我沒有說出自己的不滿,我們的關系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,換句話說,在我心底,我是不喜歡他們的,我還是對他們不滿,甚至是恨的。
但是,當我說出心結后,他們能接得住,我才覺得現(xiàn)在的好,才是真實的好。
也可以這么說,那些從不吵架的感情,可能沒有想象中完美。
因為關系中的兩個人,都是獨立的個體,一定會有差異,而有差異就會產(chǎn)生分歧,如果沒有達成“求同存異”,關系就不夠親密。
達成“求同存異”的方法之一,就是吵架。
這里,我們也不要把吵架當作一件絕對的壞事,因為良性吵架,就是在了解彼此的同時,認識自己,有利于關系的維護。
就像我和父母“吵架”后(當然,談不上很激烈,但我的情緒有些激動),我看清了自己的愚孝,也接納了父母的有限性,同時,父母也知道了他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有錯,更為重要的是,我們能夠看到彼此的真實。
而唯有真實,才能構建真正的親密關系。
那些一直沒有爭吵的關系,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有一方在隱藏真實的自己,他們不敢暴露真實的自己,但這種表面上和諧的狀態(tài),未必是真正的好。
當然,這里并不是在鼓勵雙方吵架,而是想說,關系中的彼此要活得真實。
03
好的關系,是用彼此的真實構建的
有人可能還有疑問,如果自己表達出對父母的不滿,父母并不理解自己,該怎么辦呢?
確實,會有這種情況,因為很可能我們的抱怨,在父母看來本身就是錯誤的,他們自然不會理解我們,也不會接受我們的指責,但我想這不是我要說的關鍵。
我想說的是,我們敢不敢做一個真實的人,即能否說出對父母的不滿,至于父母接受與否,那是父母的事情。
更重要的是,表達出攻擊性后,我們就是在檢驗這段關系是否是好的。
至于父母不接受我們的指責,或許有兩個原因,一是,他們確實不愛我們,也不愿理解我們;二是,他們礙于情面,不想馬上認錯,但他們內心是知道誰對誰錯的。
我們要相信人都是有良知的,對錯自在人心。我們也要給父母一些時間,只要他們愛我們,他們一定會有所轉變,哪怕很慢。
所以,如果我們想要構建真正的親密關系,首先要做的就是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。
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,要尊重自己的感覺,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,這是關鍵。
其次,與對方真誠交流。
我們和父母、或伴侶在遇到分歧時,需要真誠交流,因為真誠可以讓對方卸下偽裝,能夠直面真實的自己,這樣會有利于彼此的諒解。
比如,我們要做到“不含敵意的堅決”,即我可能拒絕你、批評你,態(tài)度堅決,但我是沒有敵意的。
當然,做到這一點不容易,但對于高質量關系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。
其實,可以容得下彼此攻擊性的關系,之所以是一個好的關系,是因為這樣的關系是滋養(yǎng)型的。
我們需要一段接納、抱持的關系,這樣的關系就像一個容器,可以裝下我們的“好”和“不好的”部分;這樣的關系就像滋潤的土壤,讓我們的生命之樹得以生長出自己的姿態(tài),而不是被壓抑著,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松自在。
希望我們都能擁有一段滋養(yǎng)型關系。